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举行 吉狄马加获颁“彝族桂冠诗人”称号
2024-07-24 08:48
举报

7月23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凉山州彝学会、凉山州文联、布拖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达基沙洛圆桌会议”在布拖县举行,是布拖县火把节系列活动之一。诗人、艺术家、文化学者吉狄马加,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杨正权,诗评家吴思敬、罗振亚、臧棣、傅元峰、何言宏,诗人蓝蓝、雷格、毛子、李犁、梁晓明、普驰达岭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鉴于吉狄马加为彝族现代诗的变革与发展做出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并且为当代中国诗歌走向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贵州、广西、云南、四川4省彝学会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楚雄州彝学会授予诗人吉狄马加“彝族桂冠诗人”荣誉称号。

会议以火在彝民族的精神和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围绕火与其古老的哲学思想、创世神话、史诗、谚语格言以及千百年来被铸就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同时还以吉狄马加诗歌为例,就其诗歌中火的精神原型与象征进行了多维度的学术对话。

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认为,吉狄马加的诗歌代表了当代彝族诗歌的最高水平,吉狄马加的名字也成了体现彝族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此外,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前途命运,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提升,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坚守,使吉狄马加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的诗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也使得他在与世界各国诗人的交往中具有了与对方平等并赢得了对方尊重的发言权。吉狄马加的诗歌真正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实现了个人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与统一。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正权认为,火伴随着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也伴随着彝族人生命的全过程。火在彝族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彝族人用火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彝族人认为火是万事万物的起源,火能征服一切,火能战胜敌人、火能驱除害虫、火能降妖避邪。彝族人把火当作一种精神图腾,一种文明的象征来供奉和崇拜。彝族是火一样的民族,火是彝族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武器。彝族人对火的感情十分特殊,有“生在火堆旁,死在火堆上”的谚语。

诗评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认为,彝人,尤其彝族诗人,在当代汉诗的语境中,绕过词典和诗书,独自拥有火。部族的空间在引领火脱离既往语义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主观语言学视域,存在一个汉语在跨族群应用中产生的空间文化转译。在吉狄马加的语言构成里,作为彝人的火的语义,无缝对接了火既有的革命语义。在文化共同体中,抒情个体的胸怀厚重而广大,对吉狄马加来说,世间“一切”,在火的余烬中取得永恒的构形,它们共通于神秘的语词,一直在絮咿,但从未完全说出自己。也正因如此,吉狄马加的诗例证了语言的澄明和敞亮,也同时显现了诗人遭遇塞口之物、无法将世界(尤其是情感)完全说出时的缄口结舌。

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陈国光认为,火作为一种能源,为人类所认识和掌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与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彝族控制火和火塘的构筑,伴随岁月更替逐渐向精神领域延伸。除了产生火神、火塘神等神灵外,还产生了与此相关的火塘民俗禁忌。火塘的炊事、取暖和照明功能与彝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塘文化。

诗评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谈到火,谈到火与诗,就会想到法国学者巴什拉关于元素的诗学,特别是其中关于火的精神分析。在巴什拉可以称之为物质想象力的诗学理论中,火的想象力尤为其所重视。而在他所揭示的诸种火的想象力模式中,诺瓦利斯情结所追求和具有的“内在的热力”,最为接近吉狄马加的创作。吉狄马加关于火的诗篇,自然继承和体现了彝人的火崇拜文化,但我以为,“内在的热力”,才是吉狄马加对彝族文化——特别是其中火文化的更具根本性的继承。实际上,火的热烈、火的激情, 正是马加诗歌的基础情调。

其他参会的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彝族人的火文化是一种深植于其民族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上,更在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社会习俗和文学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人吉狄马加火一样的精神禀赋和以诗歌的形式给大家带来的精神启迪、人生启迪,是深刻的,令人难忘的。

记者:沙勇 杜丁 杨秀 江铜 布拖融媒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